- 相关推荐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通用10篇)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1
摘要:数学反思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想反思,教给学生的反思反思方法,让学生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爱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托勒和布罗德福特认为:“反思和评估可以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骄傲,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因此,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反思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它是数学潜能的重要内容,是后续数学的重要基础。意识、方法和习惯是反思能力的三大主要要素,既学生要想反思、会反思和爱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想反思
反思意识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长期的、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问题结果进行自我检验,检验的内容包括:格式是否规范,方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准确等,常用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互逆验算、估算检验、不同方法解答检验、代入法检验等。
第二,培养学生总结的意识。在学生初步具有了检验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总结的意识,促进知识网络的主动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常常把问题解答中出现的错误笼统归结为“粗心”“不认真”,而实际上,学生的屡次犯错是有其深层原因:有学习负迁移的影响,有材料本身“强信息”的误导,有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作崇,经常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能有效遏阻同类错误一犯再犯。二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历经“众里寻它千百度”的徘徊,才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思考的轨迹,从哪方面入手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它的解答关键是什么等。
第三,培养学生审视解题策略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解题策略,一是要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探索更简单的解题途径;二是要思考有无规律可循,或进行可逆变换主动建构,达到“举一反三”等。
二、教给学生的反思方法,让学生会反思
反思方法是反思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反思能力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中,应该重视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反思方法,从而真正学会反思。
1、课前反思法
课前反思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进行一些必要自我反思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见解、经验来到学校,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来建构新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高年段学生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特点,对有些学习内容可事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反思评价表,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如:五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一课的预习反思评价表,可以编拟以下题目:
①我能独立分析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能正确解答吗?
②我会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吗?
③我能独立解答同类应用题吗?
④我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⑤我在预习中有新的发现吗?
2、课中反思法
课中反思法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应反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新知导入时引导反思。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续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
第二;在探究新知时引导反思。学生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自己学习的反思,缺少了学生自我反思,就难于促进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沙子”和“水”做材料,分别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的验证实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两次实验结果的误差?正确的结论是什么?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明确这是由于沙子的“松”“实”关系及操作误差造成的。
第三;在纠错中引导反思。课堂是个出错的地方,学生做错题目,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有笔误写错数字或符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作为已经得到建立的一种认识,已建构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中。教师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进行简单的“抹去”,而必须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引发学生内地的“观念冲突”,通过学生“自我否定”,来有效帮助学生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遇到这样一道题:2/15+7/9+3/15+2/9,有些学生是这样做的:2/15+7/9+3/15+2/9=(2/15+3/15)+(7/9+2/9)=1+1=2。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错误的做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通过反思,很快得出由于受“凑整”思维定势的影响,把2/15+3/15的结果错算成了1,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悟出“计算须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3、课后反思法
课后反思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业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对错题进行反思。内容包括: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何订正?还有别的方法吗?让学生反思自我思维症结,写出自己思路被卡情况及原因,以防再错,从而养成善于对“错题”“不会错”反思的良好习惯。
第二;考后反思。考试结束后让学生围绕知识、题形、找出自己错误的问题,写出自己当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等进行质疑、探索、找到错误的根源;引导学生变换角度,重新审视题目与解题方法,写出经过反思后的答案,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第三;知识阶段性反思。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这一阶段的学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主动去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把自己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在成长记录本中。比如有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还感到困难,哪些内容需要存入“问题银行”等。教师在组织学生整理时,要请注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知识梳理意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习习惯,让学生爱反思
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如果教师能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给自己建立数学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常性的、及时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学习档案进行数学反思。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完美与成功目标的向往,并在与错误的斗争中,增长智慧与才干。
2、养成“反思他人回答”的习惯。
如果数学学习只是从教师讲解中、从同学的回答中获取,就无法得到鲜活的知识、灵活变通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反思他人回答的习惯,如“这样回答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方法是最佳的吗?”“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学会从他人的回答中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让学生明白没有反思便难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学习的合理性水平。
3、养成“多向自己提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前预习中可以设计诸如“主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个内容以前学习过吗?以前都学了哪些有关知识”,“哪些知识和这个内容有关呢”等自我提问;在听课过程中可以设计诸如“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课后复习中可以设计“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还有什么不懂吗”等自我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系统反思,促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推动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随着自身的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反思能力。
4、养成“撰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数学反思的习惯,是一项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教师还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日记”的形式,培养学生养成数学反思的习惯,比如: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老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或感受等等,都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它是师生之间别一种互相了解、交流的有效平台。
总之,数学反思有助于弄清数学问题的实质,有利于构建数学知识的网络,更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对问题实质、知识特点及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费赖登塔尔曾说:“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想反思,而且会反思,同时爱反思,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和谐发展。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2
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一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牛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反思是指“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照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自我反思是有效主体参与的元认知特征,自我反思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
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许多教师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实际上,获得问题的一个解答结果与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推广的差别,就如同一个人偶然钓到几条鱼和通过这样的偶然机会去研究鱼的生活习性,并概括出什么时候可以在什么地方更容易钓到鱼的差别一样。一个人对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从而也就失去宝贵的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最大浪费。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这是一个活动主体对自己活动过程的自我意识问题,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思维成熟的标志。
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1、理思维过程
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分书引入。学校新到一批图书,按5:4分配给五、六年级,五、六年级各分得多少本?“待学生交流,求出之后,再让学生回忆刚才 的计算,在反思过程中考虑:(1)此类题有什么特点?(2)概括解题的思路。学生经过反思,明白了此类应用题的解题结构,建立起牢固的认知结构。
2、顾思维策略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应在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结合数学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为了使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反思问题设计时,就应该考虑让学生对具体方法进行再加工,提出提炼数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归纳,既使他们看到了自己思想的不全面,找到了差距,培养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又使他们学习揭示概念的本质的一般思想方法,使学生切实体验了数学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这就超出了题目本身的意义。
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回顾本书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
3、析问题本质
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问题的本质重新剖析,在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
解决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其实质,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之后,启发学生反思,从中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对抽象程度提高。例如在教学完“圆的认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交通工具的车轮,反思与“圆的认识”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经过反思学生发现,所有的车轮都是圆的,都在利用“圆的认识”的知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才使车子滚动向前。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可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
4、析解题方法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3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4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例如讲过的多遍的知识学生为什么仍然记不牢?为什么多次练习过的题目学生还会出错?为什么学生总犯同样的错误?到底是原因,我想从教师角度找原因,最主要的是忽视指导学生及时整理总结所学内容,缺少自我消化、吸纳;忽视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缺少自我诊断、调解和改进。由此可见,学习是反思的,没有反思的学习不可能深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反思性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创造反思条件和各种教学途径,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学生自觉体会与反思。
一、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课堂中生成的信息。
我们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反思性学习,可以对学习内容的链接、串联,也可以对学习方式进行分析,还可以是对解题策略总结回顾,等等。
(1)看课题反思,进行思维定向。
新课之前,有必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思维定向。看到课题后,应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提问:“课题与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还能回忆起这些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吗?”“本节课我们会重点学习什么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时,学生一看到课题,立即会联想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及推导过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圆柱体的认识对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进行思考,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反思已学过的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迅速整理有关信息,另一个方面使学生指向要学习的目的,明确了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一般来说,学生一看到课题总能想到些什么,只不过一开始学生的反思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会渐渐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反思了。
(2)在“生长点”反思,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的生长点,许多新知都是在相应生长点上“生长”出来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所指的经验,不仅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包括学生接触社会、亲近自然所形成的生活积累。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接触到的、体验到的,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宝贵资源,并深刻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相反要善于运用迁移规律,去发现它,挖掘它,激活它。利用迁移策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新知学习。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先安排课前准备,让学生与家长去超市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将物品价格记录下来,买完后估计一下物品价格,并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付钱,经过课前“热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3)在“关键处”反思,深化思维。
新知的学习既需要结论,又需要过程。从“过程”到“结论”,学生还需要回味、比较、梳理和碰撞,即:他们先要回味探索新知的过程,初步联结、梳理活动经验,然后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整、准确的共识,从而获得结论。显然,联结“过程”和“结论”的这一活动过程正是学生的反思过程。通过反思,学生才能将原来散乱的感性认识提升为整合的理性思考。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而三角形与正方形、长方形各部分的对应关系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得出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这一关键点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反复验证与梳理,不同思维进行碰撞,最终得到共识,此过程是学生反思的过程也是思维深化的过程。
(4)在课的末尾反思。
课尾反思感悟环节,对一堂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用短短的几分钟,引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过程及运用的思想方法作一次梳理和反思,不仅可以巩固新知、新方法,且有助于提升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促进积极情感发展。例如:《观察物体》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同学们,你感觉这节课学得怎样?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又有哪些收获?” 下课后如果有问题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观察物体是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是进行空间与几何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认知以直观为主,这部分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简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总结观察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收尾时及时进行指导,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反思,让学生从动手操作、观察过程转入冷静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其他同学的头脑中都已经生成了基本方法。
二、教给方法、学会检查、养成习惯。
(1)、自我检查和自我改正。
纵观平时的学生作业做完了,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业交给老师去评,错了,返回订正,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这种重复,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反而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二是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三是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2)、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掌握反思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例如:《表内除法》的整理复习时,有这样一个情景:动物园里有6只灰兔子,18只白兔子。每个窝里住3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出现以下三种解法:(1)6+18=24,24÷3=8。(2)6÷3=2,18÷3=6,2+6=8。(3)18÷3=6,6÷3=2,6+2=8以往我们老师对学生给出的方法不加分析的“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学生失去了深入思考和进行思维拓展的机会。而让学生对三种不同的解法进行因果反思及对比反思,分析每一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找出它们的在思考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针对不同课型的数学活动,我们适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联想反思、因果反思、逆向反思等等反思性学习,不仅可以优化算法、解法,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反思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教师自身的理智型的教学也需要反思理智型
教学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单的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5
从事数学教学已二十多年,在不断的摸索、学习中,我发现自己已经逐渐适应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并且深深喜欢上了数学教学这项工作,不敢说自己在教学上多么的有经验,下面仅谈一些感受。
一、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
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深化,也有正误辩论,有积极的合作。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小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乐在其中,我努力改变教学方法方式。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
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教授,习惯现成的接受问题,缺少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的,还有很多题目,尤其是那些比较多的,看起来比较负责的,很多学生第一反映就是不会做, 不会自己动笔去算, 思考,试着去解决问题的。不太喜欢动脑筋,怕算。还有就是在做题时,有些同学对于错的题,错了也就错了,并没有在课后去针对错题分析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也可能会导致他再次出现这个错误,还有老师讲过的题目,没有好好的理解,下次出现相类似的或者是变的稍微复杂了一些,就不会做的。课后缺少去反思,把里面的原理搞清楚的。
三、学生目的性不明确。
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数学知识点,学了这个知识你有什么用,貌似生活中不怎么用得上的?学生还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从而觉得学习数学没意思,作用不大。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讲解了很多现实数学作用的例子,慢慢的觉得他们对学习数学比较感兴趣了,也认识到了现实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
四、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说小话的情况,这也就会导致对学习内容会学得不彻底,理解不完善。在上某些貌似简单的内容,就不怎么认真听,感觉会的,其实考试的时候稍微换下题目就不会做了,或者是做错了。平时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讲考试的试卷, 针对他们会出现的问题都经常强调的, 慢慢的有点好转的。
五、学生学习心理问题。
学生对于自己有些盲目自信,对知识点听了一点就认为全懂,可到真正做题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是理解的`不够透彻的缘故,学生不会一直认真的听,不够谦虚,容易半途而废的。
六、学生学习基础问题。
学生的学习基础,尤其是计算能力,碰到一些计算难度比较大一点的题目,就不会做,或者是算错的, 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毛病。还有些同学以这个为借口说自己基础差,听不进去的, 从而一直不愿意学习数学的,久而久之, 数学越来越差了,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这类学生,我经常找他们单独谈话的,让他们知道数学的重要性, 重塑学好数学的兴趣。
总的说来,自己懂得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太少,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6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能发现美。数学究竟美在哪里?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是理性的美,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数字的奥秘……这些都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在学生不断的探索挖掘中,才能真正体会数学的美。因此,我以《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为例展开教学研究,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美好的事物和美的愉悦享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处于一种愉快的情境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极大的作用。课始,我把学生带进秋天的童话情境当中:秋天的枫林深处,满地落叶,两只蝴蝶翩翩起舞;林中一座房子,小路边停放着一辆小汽车。师问:“这些图案美吗?请说一说理由。”当学生说出“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一样”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蝴蝶、枫叶、房子、小车,自己动手折一折,验证对称。教师适时出示蝴蝶、枫叶、房子、小车的特写镜头,让学生再仔细观察,进一步感知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学生在折蝴蝶等纸片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图形的折痕,教师让学生各取名称。教师对学生起的名字给予肯定,向学生说明在数学中我们规定这条线为“对称轴”。指几名学生找出蝴蝶等纸片的对称轴。教师选取了一种图形(蝴蝶),用课件演示了对称轴的画法。
这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感受数学的美,使得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二、研究学习,认识“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通过对图形的折、画,初步感受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为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打下基础,又让学生很快剪出一个具有这些特点的简单图形。轴对称图形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水到渠成。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就能很容易地总结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同时在小组学习中培养了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实践应用,体验“美”
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推动作用,只有亲身体验,用数学知识进行实践,进行应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体验数学美的价值所在。我把数学练习设计在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智力闯关”:1、第一关:“比比谁的眼力好!“——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2、第二关:“聪明的.你做一做!“——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各有多少条对称轴;3、第三关:“请你当设计师”——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通过分层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于学习,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融合“美”。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那里就有美。”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发掘,就不难发现数学的这一重要特征。
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并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再让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声,走进数学百花园,欣赏各种自然界、艺术中和生活中对称,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在教学法中不断挖掘,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数学的美回归生活。
数学美无处不在。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数学美,以期不断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枯燥,在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染,熏陶。相信在孩子们细细品味慢慢体会中,会领略到数学中千变万化的美、形态各异的美,从而触动学生的情趣,感悟人生的真谛,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美丽“风景”。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7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描述,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兼顾到学生创造性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呢?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玩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呢?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新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过学前教育,简单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具,让学生自主观察,让他们寻找教室内的有关数学知识,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还可以带领他们到校园内进行观察,看看校园内还有哪些数学知识,看哪个学生说得又多又好,让学生自主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革,很多数学问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初,当教师告诉学生某个问题有很多答案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惊讶。这时候学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能回答准确,有的学生却偏离了方向,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都在努力思考。这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尤其要关注差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学生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当然,只要学生敢说,教师就要给予鼓励。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的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胆怯,动手能力比较差,很多任务都不能自己完成。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数学学习不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学习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每次上课,教师都要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钱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买东西,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给了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这些问题。这样,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
五、利用作业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恰当、合理的作业评语不但能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对一些做得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教师可以在作业下方写上“你的想法真独特”“你是小天才,计算高手!”“你真聪明,教师为你感到骄傲!”对于作业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你肯定还有高招,加油!”对于差生,教师要努力找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比如,“有进步,继续努力!”“你很努力,教师真为你高兴,付出肯定会有收获。”“你努力,你成功。”“你准行,教师相信你!”“只要坚持不懈,你会给教师和同学们带来惊喜的。”如果教师坚持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不放弃一个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增强自信,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数学,他们才能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到数学知识,热爱数学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搞题海战术,或者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更不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8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实行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一、高效课堂来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创设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 你发现了什么 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以学生的自习课时间和其他时间内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前预习,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导学案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正是通过:基础知识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题的学习、课堂同步练习的训练、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解决新课中的大部分简单问题,把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放在课下课前提前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的推行,觉得效率还是不错得。
三、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相关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创造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其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愉悦体验,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索新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实际运用中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四、课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带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1、课前展示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预习本节课所需的知识点,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们应该在上课之前安排某一个同学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激情展示,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也可以让他们在展示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故事等;若学生有能力可说突破难点,可安排学生有梯度的复习需要的知识等。
2、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 学案教学 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助,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3、课堂展示,让学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间,使学生能很好的表现出书写功底和概括能力。
4、在激情点评环节,老师可以通过脱稿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点。这一环节需要老师将讲解过程条理清晰,重点明确,以便达到对题目方法的总结和对知识点的归纳。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当堂课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能够在复习时对所学的知识点更加清晰地掌握。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得自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五、高效课堂来自不断地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艺术,没有一堂课可以完美无缺。每次上课后,我们都需要深入剖析和反思,对于预设计划与实际情况、学生学习状态、教师调控情况、课堂表现等进行认真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并不断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让每一堂课都变得更加优秀!
总之,对于高校课堂我虽然也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也怕学生虽然上课讨论的很积极,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能融入到新课堂中,是否真正的讨论过导学案中的问题。但是经过实践,我如释重负,学生的整体水平不但没有下降,还稍有提高。另外,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导学案的编写我自己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课堂上一些问题解决课、巩固练习课、回归复习课具体操作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提高上来;怎么能让那些爱学习的学生更加喜爱学习并帮助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同学等等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有收获。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9
在当今教改大潮中,大家提到的都是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教育管理,然而,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更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好学生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不同的,但究其犯错误的根源,不外乎是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在起作用。
首先,由于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还不成熟,他们觉得什么都很新奇,喜欢在头脑中编织顺利到达理想彼岸的梦幻,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却考虑得不多,形成了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他们爱学习,接受新事物快,但容易轻听轻信,缺乏独立思考,经不起挫折。
其次,孩子们虽然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和必要的道德教育,但是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看问题易看现象忽视本质。有时仅凭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优势和青少年固有的自尊心、好胜心去做事情,缺乏对事物的深刻分析了解和认识。
第三,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庭、亲友不恰当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上进心掺杂上“私利”的成份,背上了“只有学习成绩好才好向父母交代”的包袱。这样,当他们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不再继续努力,自我陶醉在已取得的成绩里,而一旦受到挫折和遇到困难,就觉得一切都完了,感到没有前途,有的甚至走向反面。
当然,除了这些,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教育不严,方法不当也是一其中个重要因素。个别班主任往往不是积极地维护三好生、优秀生的威信,而是对他们偏信偏爱。对他们的表扬、批评缺乏辩证的观点。即使他们有了缺点也怕公开批评会影响他们的威信,而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消极态度。即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触及思想实质。甚至有的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分析研究很多,而对如何搞好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都重视不够。往往是督促学习、交待工作多,思想上提要求少,总以为他们的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如果放松对他们的管理教育,他们也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势在必行。
一、要用公平的眼光看待优秀生
大多数三好生、优秀生思想基础都比较好,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刻苦,接受新事物快;尊重老师,团结同学,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在学习工作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是班级建设的排头兵。但是,也由于他们与其他同学所处的地位不同,成长进步的条件存在差异,在思想上理想上的追求不一样,决定了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管理教育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使管理教育具有针对性。从整个优秀学生的群体分析,有稳定型和摇摆型两种表现形态。对待优秀学生,在管理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帮助他们逐步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使思想境界不断有新的升华。摇摆型的优秀学生,表现为思想基础不牢固,他们之所以要求上进,一般是因为某种原因,为了某种目的,一旦受到一些挫折,目的和愿望没有达到,思想就会出现波动。对这些学生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端正争当优秀生的动机,引导他们向稳定型发展。在管理教育中要研究工作方法,以鼓励为主,批评要恰当、适时,允许反复,防止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教育内容上,应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在要求上不宜过多,起点不且过高,要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要把握住管理教育中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培养优秀学生和树立典型时,要注意全面了解考察,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采取走访、座谈、谈心等方法,掌握第一手材料,力求一个“准”字,不能把一些道听途说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更不能凭一时一事的印象一锤定音。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研究管理教育的重点,树立过得硬的典型。其次,在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时,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虚假和浮夸,要实事求是,注意分寸,不夸大,不掺假,不任意拔高,不强拉硬凑,对待典型不能消极地保,要积极地帮,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三,绝大多数优秀学生是能够正确对待荣誉的。但也有部分优秀学生,当荣誉、赞扬的话接踵而来时,他们就会感到头晕目眩,由此沾沾自喜,飘飘然起来,使荣誉成了这些学生沉重的包袱。所以必须做好表彰以后的思想工作。要针对他们对荣誉的不同思想反映,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誉观,鼓励他们把荣誉作为学习进步的新起点,不断进取,再造辉煌。
三、要把好“严”“爱”关系,开展负向教育
自古“严师出高徒”,松懈的放任教育则会害了学生。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理教育,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爱要以严格要求为基础,体现在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帮助上,做到放心不能放松,表扬不忘批评。既要防止超越客观实际和优秀生思想接受不了的要求,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助长他们一些不良思想的滋长,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 10
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感官的直接认识。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二、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学习数学反思总结】夜上海社区论坛相关的文章:
学习总结与反思03-10
学习总结与反思精选02-01
学习总结与反思05-24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总结09-15
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计划03-14
期末反思学习总结10-08
学习反思与总结05-15
关于学习总结与反思02-01
学生学习总结与反思02-01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反思01-13